十四、十五岁孩子家长的困惑
我姐姐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侄子给她带来的痛苦。
侄子壮壮上初二,正值青春动荡期。 原本胆小的孩子,现在经常和妈妈发生激烈的争吵。 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妹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一时间不知所措,非常苦恼。 于是在这学期末的家长会之后,我就匆匆赶到了姐姐家。
孩子十四、十五岁,也就是初二左右,是孩子心理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叛逆。 跟父母摔跤,你说事他(她)喊事,你叫他(她)去追狗,他(她)一定去追鸡。 在生活中,他(她)们开始对父母有了不同的看法。 父母让他(她)做的事,他们会无缘无故拒绝,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平日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胡思乱想。 当你问他(她)在想什么时,他(她)往往说不清楚。
其实,这是孩子生理变化的心理反映。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另一个心理反映是性启蒙的开始。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不安,孩子们逐渐对异性多了关注,异性带来的视觉反射让他们难以平静。 很快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是异性的声音,都会让他(她)的心为之一颤,产生愉悦感。 人类的性本能不同于普通动物。 最初的性心理反应是把心关起来,不让别人,尤其是父母知道。 生活中表现为厌学,经常利用上网玩电子游戏等习惯性运动来排解烦恼,性格不断增强。 它在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开始分化。
当今中国社会的孩子一般分为两类。 一种是精力充沛,生理亢进,通常进入青春期的动荡期,人格渐强。 它的反映就是上面提到的给家长带来的困惑; 另一种是他们仍然听话和听话,在生活中缺乏自己的主见和个性。
前者(一大类)会继续分化为三类。 第一类是心理脆弱,生活环境差,心理压力大,最后导致精神崩溃。 有些反映抑郁、烦躁甚至自杀。 这样的孩子也有两种。 一是他们智力超群,学业有成,但生活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往往在平凡的生活挫折面前崩溃。 另一种是智力正常,但生活中过于溺爱,意志力薄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这两类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往往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第二种是生活环境不理想,引导不当,走上邪路。 此类儿童数量虽少,但很可能成为社会危害; 第三类是身心正常,精力充沛,生活环境理想或心理健康水平高,抗挫折能力强者。 即使他们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栋梁,他们也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后者(另一个大类)也分为两类。 第一种情况,生理发育较晚,存在先天不足。 不仅学习成绩平平,生活中也常常无能为力。 这种孩子如果没有遇到意想不到的重大挫折,在亲人和身边人的帮助下,一般都能独立生活; 第二种情况,他从小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期缺乏正常的引导和约束,或者存在一定的智力问题,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这种孩子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几乎一生都需要帮助。
从12岁开始,孩子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直到18岁长大成人。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摆脱父母监管、成为独立的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奶期”。 十四、十五岁的孩子正处于孩子心理断奶期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性别开始形成,文章开头提到的性心理反应只是孩子生命力旺盛的正常成长现象。 或者说,如果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还乖乖听话,在生活中缺乏主见,人格还没有形成的后者,属于成长异常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青春期锁定期”,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轻易向外界敞开心扉,变得孤僻,对父母显得冷漠。 这是孩子从稚嫩到成熟的过渡。 正常的心理反应。 他们会开始渴望独立但缺乏经验; 他们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同龄人; 他们会体验到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内心秘密,与人交往时不再那么坦诚,对亲近的人会有所保留,有孤独感; 他们会关心自己的外表、姿势和身高; 他们会有交友的需要,对异性会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他们对他人的内心世界、社会生活和新鲜事物感兴趣,开始形成价值观。 但是这个周期会随着孩子信息量的增加而大大缩短。 在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青春期的锁定期几乎和青春期的动荡期一样。 但随着网络等媒体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时期已经大大缩短了。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孩子很快就会误入歧途。
心理学有一个规律,严重的人格压抑会带来巨大的人格扩张,被压抑的人格最终会为自己的舒展找到缝隙。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出了名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剥夺了他们承受适当挫折和困难的权利。 结果是,这些孩子上大学(成人)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就会在失望和焦虑中产生怪异的想法、反社会的行为,甚至自杀。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应对青春动荡时期的躁动和叛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被当成大人对待,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幼稚。 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任性,不听别人的劝说。 所以,想要说服这样的孩子有效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的成长。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仍然取决于它的自然生长。 太多的外力(人为因素)往往会破坏自然规律。 但是,如果不经常剪枝,也会出现侧逃、歪斜的现象。
成长中的不安与叛逆,是生命的力量。 就像核能一样,如果不能控制其释放的速度和方向,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不仅会毁掉自己,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客观地说,现实中没有正能量。 只有给能量赋予了一定的条件,能量才能往正的方向作用。 正确引导成长中的孩子,就像修剪生长中的树木,影响其生长速度和方向。 只要能量释放的速度和方向是可控的,不仅不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反而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呢! 每个孩子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得到指导,但基本原则仍然存在。 一般来说,男孩和女孩的引导方式是不同的。 但是,其中离不开一个前提,那就是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做好性别角色。
先说男生吧。 中国孩子是在听话教育中成长起来的。 基于性别差异,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渴望生活的认可。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扮演大人的角色。 如果有双亲,男孩最好多跟父亲沟通。 但是,交流中禁止以父亲的身份要求孩子做某事,而是与成年男子和另一个成年男子的角色进行讨论。 爸爸先给孩子讲一些自己具体的成长经历,解释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坏习惯的坏处,帮助孩子了解坏习惯的具体危害。 并与孩子约定,父母只为孩子充当镜子,定期提醒孩子行为上的偏差。 适当给孩子一些具体的生活责任,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男人(必要时可以和老师一起为孩子营造这种氛围)。
这种情况下最容易拉近父子距离的,就是女人的话题了。 父子之间一旦讨论这个话题,孩子就会觉得父亲对待自己就像对待大人一样。 而只有对女性的理解,才能帮助孩子快速找到自己的性别角色,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不懂女人怎么能长成真正的男人! 这是儿童心理性别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而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欠缺的。 在中国家庭中,母女之间很少深入谈论男人的话题,父子之间也很少谈论女人的话题。 学校教育中虽然有生理卫生课,但专门给孩子讲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老师却寥寥无几。 如果哪个学校真的科学地教给孩子这些知识,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学校会教坏孩子,认为教这些课的老师品德不好。 公共教育媒体更忌讳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节目。 由于性别教育①的缺失,对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性别形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延缓了儿童心理成熟和健康世界观形成的进程。
父亲对孩子的性别教育,不仅仅是女人跟孩子说说而已,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性别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不幸的是,中国父母并没有做好教师工作。 男孩应该怎样做人,首先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女孩子应该怎样做女人,首先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当他们朦胧的性意识需要理清时,却很少得到正确的引导。
性心理的成熟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逾越的程序。 性是人类永恒的动力,但我们的社会却给性戴上了不道德的帽子。 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明对传统保守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 传统的保守观念已经不能约束孩子的性行为了。 今天,小学生已经尝到了禁果。 孩子的成长迫切需要正确的性观念教育,但我们的性教育离生活很远,较好的地方也只是给孩子一些抽象的概念。
如果是单亲家庭,或者是父亲长年外出打工,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生活中想什么、说什么,母亲都要忌口。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最反感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暴力。 比起父亲的一些不正常的暴力教育,母亲的唠叨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它对儿童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儿童精神崩溃。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因为妈妈的唠叨而走向极端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妈妈能在孩子这个年纪主动示弱,向孩子求助,不仅能激发孩子的男性意识,还能帮助孩子早日度过青春期的动荡期。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的眼泪和苦恼中的倾诉,对孩子来说,会比所谓的正面教育更有效。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所谓正面教育,往往是简单教育程序的代名词。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真正的教是不教。 不生气、不生气、不生气的教育原则,就是要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您希望孩子做什么,以及如何引导孩子。 这不仅适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也适用于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 妈妈们要适时鼓励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肯定他们生活中的“成绩”,在孩子的成长面前表现出喜悦和自豪,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并逐渐给孩子新的生活负担,以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
在青春期的动荡时期引导女孩往往更加复杂。 指导不当对社会的影响甚至超过对男孩的影响。 我们今天不讨论社会问题,仅根据个人观点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由于性别因素,男女生的心理存在较大差异。 引导教育更要细腻、循序渐进。
对于女孩子的引导,由妈妈主导是合适的,但是爸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十四、十五岁的女孩对父亲的心理依赖感更强,往往更愿意听父亲的教诲,更反感母亲的唠叨教育。 但要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父亲适合分享对女孩的安全教育,给女儿安全感。 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定期与女儿沟通。 引导我的女儿在生活中扮演一个优秀的女性角色。
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分工决定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女性负责细胞内部,男性负责细胞外部。 如果全部跑到牢房外面,时间长了,牢房就会死去,家庭就会面临分崩离析。 对于男性主导的现代社会中的女性来说,要想扮演好男人的角色,很难承担起家庭细胞所需的外在“营养”,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往往要付出家庭破裂的代价。 培养女孩在生活中的自立能力,并不排斥引导孩子成为生活中的优秀女性。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只有一个人在工作,工薪家庭的生活会很艰难。 缺乏自立能力也是中国家庭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将女孩培养成为优秀女性角色的最佳时机,就是14岁心理性别形成的阶段。
对女生的引导,以技能培养为主,思想引导为辅。 由于生理差异,女生擅长感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贴身操作逐渐增强角色感。 妈妈们应该告诉孩子,社会上流行的爱情观是完全不同的。 没有这样的丈夫,在生活中跟随她,为她服务。 爱情的收获需要努力。 如果丈夫真的包揽了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家务,那么这个违反社会正常规律的家庭离悲剧结局也就不远了。 或者,因为缺乏细胞外营养,家族细胞都在努力维持生命。 要么让丈夫失去角色意识,不断淡化夫妻关系,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家庭主妇是女孩心理性别形成时期的成长取向。 不要觉得爱情离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太远,也不要自欺欺人地认为这种事情你不跟她说,她也不会想,还有你可以避免早恋。 大可不必担心过早和孩子谈恋爱,会让孩子陷入早恋的误区,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心理的变化。 与其让孩子茫然摸索,不如给孩子明确、正确的引导。 让孩子明白,只有在生活中扮演好性别角色的男女组成的家庭才能稳定。 天上没有馅饼。 理想的感情和稳定的家庭,必须靠努力换取。 放纵欲望而不努力,必然导致悲剧。 幸福的生活必须用辛勤的劳动来换取。 懒惰的人无权享受温暖的感情。 不努力,永远留不住好男人。 优秀的女性性格最能吸引男人。
引导孩子做家务,切忌重量轻质,让孩子很快失去成就感。 引导女孩从厨房做家务比较合适。 引导孩子给手拉手上班的父亲做饭,父亲回来后会细细品尝并给予充分肯定。 有什么不足,不要让爸爸说出来,让妈妈指导改进。 父亲经常在客人面前称赞女儿做的菜多么美味。 学会一定的厨艺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请几个至亲好友到家里吃饭。 提前将这顿饭的目的告知亲友,请他们一起帮助鼓励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给女孩钱,以实物满足孩子的需要。 并且要适当拒绝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培养孩子宽容的心态。 让孩子明白,宽容是女人的美德,是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但是包容是需要一点艺术的,就是要让被包容的感觉以恰当的方式被包容。 比如不自然的表情,片刻的犹豫,轻轻的感叹等等。但是,手法不能过于赤裸裸,否则会适得其反,会引起被容忍者的反感。
教育的目的性不宜过强,目的性过强的教育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虽然我们现在是在模仿西方国家的素质教育。 但实际上,跳出“接班人”模式的工具教育,仍然是不可能的。 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是超越基础教育属性范围的畸形教育。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教出多少优秀的孩子,而是教出多少合格的公民。 然而,在我们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却以牺牲绝大多数孩子为代价,换来了少数优秀孩子的成功。 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人才结构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种现象在很多学校都有。 班里除了考试成绩优秀(百分制85分以上),还有差生(百分制30分以下),差生的人数比这还要多好几倍的优秀学生。 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是绝大多数家长在教育上急功近利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中国的父母缺乏一颗平和的心——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他们过上幸福平凡的生活。 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女儿成凤。 如果现实中有那么多龙凤胎,他们有什么好奇怪的。 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不想再抗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试想一下,一个人生观如此消极的父母怎么能生出一个没有基因突变的如此成功的孩子。
上学本来是件愉快的事,却成了中国孩子最苦恼的事情。 当被问及教育的弊端时,不少家长明白其中的危害,但他们的解释是“没办法,别人都做……”,这是在中国工具式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家长的悲哀. 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判断,有的随波逐流。
事实上,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没有上限但有下限保障的教育。 在教导孩子做人的底线——不违法不作恶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找准健康成长的方向。 学校,孩子成长的土壤,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即可。 至于孩子长高,要看孩子的个体差异。 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做好性别角色,是引导孩子度过青春动荡期的有效途径。 青春动荡时期的躁动和叛逆,是孩子正常的成长反应。 反应越强烈,孩子的可塑性就越强。
注:①参见谢英姿的论文《成人教育与性别教育的缺失》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性及文中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
对本文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对本内容版权有任何异议请联系删除!
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分享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