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的那些年
时光荏苒,我是北大的一名旁听生,一转眼已经二十年了。
1996年初刚到北大不久,在三交地博时店买文具时,无意中遇到一位拄着拐杖来店里买复写纸的老先生,结果一无所获。 知道复写纸已经售罄,老人一脸无奈。 我不忍心让老人长途跋涉去校外买东西,主动走过去对他说:“校外的店里有复写纸,你要是不买看到了,留下地址,我可以帮你做。” 张先生毫不犹豫地在纸条上写下。 写完地址,接过一看,原来是我敬仰已久的著名学术人物张代年先生。
我一路狂奔,到校外商店买了两盒复写纸,然后直奔住在中关园的张老师家里。 张先生开门后连声感谢。 落座后,他的家人迅速端上一杯热茶。 张先生坚持要给复写纸钱。 我对他说:我用不着给你一点钱,如果我能冒昧要一份张先生的作品,我就心满意足了。 张先生欣然同意,并从书架上找到了。 一本厚厚的张代年学术文选被签了名送给了我。 题词是:“刘哲慧存同志张代年1996年6月15日在北京大学宿舍”。 就像捡到宝一样,这本亲笔签名的书很珍贵,我很珍惜。
这是我和张先生结缘的开始。 后来张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时至今日他还是很感激。 1998年3月,应邀为曹居仁先生题词,支持我筹建曹居仁研究资料中心; 2001年4月28日,应邀为“北大边缘人”题词:“追求真理,振兴中华”。 支持我倡导“北大游学”;2004年春,应邀在元代著名学者刘贯所著《刘贯诗选》一书上署名。
说完和张老师的奇遇,再来说说与厉以宁教授有关的一件往事。 2004年前后,厉以宁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他是一位学识渊博、面容和蔼、智慧渊博、勇于担当的著名经济学家。
有一次,光华管理学院举办了一场讲座,听到消息的听众挤满了楼道。 讲座的主办方以教室满员为由,将不少听众挡在门口。 许多人是远道而来,个个都很着急。 这一次,我也碰巧被拒之门外。 无奈之下,我找到了李院长,对他说:“我们是千里迢迢赶来听课的,现在主办方借口教室满了,把我们挡在了门口。教室的过道和门口还是有空间站着听课我们才不在乎,恳请李院长让事情轻松一些。” 听到这话,李院长带着我来到教室门口,向主办方挥了挥手说:“进去吧。” 所以我们在申请的时候,真的很感谢李院长。
深感光华管理学院的开放程度不亚于北大中文系。 学期伊始,光华管理学院将课程表贴在布告栏上,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选课,也极大地方便了校外人员的观察。 这个学院的课程和讲座也是听课人数最多的。 这与李院长开放的办学风格不无关系。
大约十年前,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课上,我偶遇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徐志红,他也在认真听讲,不时做笔记,让我很吃惊。 . 我在北大旁听过无数的课程,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北大校长一起旁听。
课后,他还与徐校长亲切交流。 得知自己是校长后,无论多忙,他都要抽空带领学校相关人员到教室亲自观摩一些老师的课,了解教学情况,并在同时,恰好“充值”。
那天,我主动和徐校长打招呼,说明了自己的背景。 他不仅没有批评我,还对我来北大观摩的好学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那天,我和其他几位审核员与徐校长和孔教授合影留念,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
在北大旁听了近二十年,终于积累了知识,出书了,成就了事业。 回首北大的这些往事,心里十分温暖,仿佛又回到了燕园,重温旧梦。 希望北大的审计传统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性及文中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
对本文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对本内容版权有任何异议请联系删除!
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分享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